例子: 香港統計局:2018第4季GDP
- 表 3 各組成部分在本地生產總值的按年實質變動百分率中所佔的比率: 根據解釋38中,表中數據是:
\[實際年增長率_{n,k} \times (n-1) 時期 k 類所佔百分比\]- 即是表4(乙)數據乘以表4(丙) 所計算的上一年的百分表。
以2018年第一季私人開支為例:
- 表4(乙)數據=8.9
- 表4(丙)的上一年百分比=415294/622549=0.667
- 所以表3=8.9%*0.667=5.9%
- 表2 瀏覽解釋34-37,期中37說明瞭
- 表4(丙)經過[X-12自迴歸-求和-移動平均]剔除季節性效應
- 計算對上季度比較的變動百分率
拉氏指數
\[L_1=\frac{\sum P_0Q_1}{\sum P_0Q_0}\]\[L_2=\frac{\sum P_1Q_0}{\sum P_0Q_0}\]帕氏指數
\[P_1=\frac{\sum P_1Q_1}{\sum P_1Q_0}\]\[P_2=\frac{\sum P_1Q_1}{\sum P_0Q_1}\]費舍指數
\[F_1=\sqrt{L_1 P_1}\]\[F_2=\sqrt{L_2 P_2}\]拉氏與帕氏的差別
- 拉氏的權數(物價權數:Q; 物量權數:P)固定在基期。
- 帕氏的權數(物價權數:Q; 物量權數:P)固定在報告期
- 拉氏與帕氏指數多指價格指數
拉氏和帕氏的優與缺
- 選擇拉氏指數的原因根據大量數學上的驗證,拉氏指數計算的變動率,很可能會高於實際水平
- 而派氏指數則有相反結果,計算結果會低於實際水平,費舍指數的結果是兩者之間
- 理論上看,費舍指數的結果應該更接近現實。然而,從上述數學公式看,無論是派氏或費舍指數,它們都必須應用核算期完整的價格及數量資料才能進行運算。
- 由於核算期完整的價格及數量資料難以及時獲取,當計算最新的經濟增長時,需要對當期價格及數量作出相當精確的預測,才能減低計算結果的誤差。如進行季度估算時,所有的資料便需經過季節性調整後才能計算出較準確的預測結果,情況將變得非常複雜和困難。因此,費舍指數方法,雖然理論上結果較佳,但因當期資料難以及時獲得,也難以保證預測結果的精確性
- 目前使用該方法進行環比物量計算的國家主要是美國和加拿大。而派氏數量方法因資料獲取的時效性,以及計算結果較費舍指數方法差,一般不會採用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進行國內生產總值計算時,使用環比物量方法,一般能平緩無論是拉氏方法或派氏方法所產生的誤差幅度,也就是說,其計算結果向費舍方法靠攏。因此,目前較多使用環比物量方法的國家或地區(包括歐盟、澳洲、紐西蘭、香港),在時效性、準確性及成本等因素的綜合考慮下,都決定應用拉氏方法計算短期物量指數。
指標
質量指數
反映質量指(價格)標綜合變動,則指標化指標是質量(價格)指標
\[P=\frac{\sum P_1Q_X}{\sum P_0Q_X}\]- 當$X=0$(即權數在基期)時,它是拉氏
- 當$X=1$(即權數在報告期)時,它是帕氏
數量指數
反映數量指標綜合變動,則指標化指標是數量指標
\(Q=\frac{\sum P_XQ_1}{\sum P_XQ_0}\)
- 當$X=0$(即權數在基期)時,它是拉氏
- 當$X=1$(即權數在報告期)時,它是帕氏
本地生產總值數列與環比物量指數的優缺點比較
本地生產總值數列
- 容易計算, 可相加
- 不是基期的兩年的比較, 都透過基期, 比較間接
- 產品種類隨年月不同, 基本價格或許沒有(如, 掃地機械人)
- 因為基期要不斷變動, 不同期的比較要重新計算
環比物量指數
- 環比是直接比較兩鄰兩年, 比較年期遠的, 產品不同的, 誤差較小
- 環比是直接比較兩鄰兩年, 再直接相乘。環比物量方法的比較結果,不是簡單取決於兩個時點的價格及數量的多少,而是取決於兩個時點之間所發生的、不論是產品品種、質量、價格等因素的變化狀況
- 由於環比物量方法採用逐年鏈接的方式,每年的實質變動率是固定的,轉換參考年並不會改變每年的實質變動率
- 不能相加